学习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重要讲话有感(5则)
学习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重要讲话有感(5则) (篇一) 浦东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回顾浦东30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气势磅礴,激情燃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浦东始终以先行改革闯新路、以扩大开放添活力,在一片阡陌农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全国第一”,浦东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年的1273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316亿元。这些“全国第一”和经济数据无不折射出浦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挺立潮头的鲜明特点,凸显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样本意义与时代价值。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浦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全新探索和实践,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不断打造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改革蹄疾步稳,发展只争朝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在国家战略的有力引领下,已是而立之年的浦东将再次出发,奋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谱写浦东新篇章,再创浦东新辉煌! (篇二)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三十而立,浦东的崛起,不仅是崭新城市天际线的立起,更是中国昂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步伐。人们常说100年中国看上海,30年中国看浦东。30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浦东的发展从此驶入了快车道。 30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这就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陆家嘴30万金融从业人员分布在了285栋商务楼宇中,有超过1/3的大楼每年纳税过亿元。传统金融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金融也开始于此生根发芽,超过5000家新兴金融机构选择落户于此。和所有行业的发展一样,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10家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场都选择了陆家嘴。正是因为陆家嘴金融业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上海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年,浦东的年集装箱吞吐量逼近4000万标箱,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9%;与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业务往来,多项指标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比重超50%。而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已达8000万人次;上海机场的货邮吞吐量突破400万吨,连续12年排名全球第三。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融通,正为浦东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年浦东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34亿元,是1990年的211倍。浦东以占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蛙声一片的浦东稻田,到高耸云天的“大厦森林”,浦东令人惊艳的巨变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世纪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等相继建成,浦东居民的人均绿地面积从一张报纸扩大到一间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成为过去式;学校多了、医院多了,住房条件改善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浦东成了宜居宜业的理想家园。 30年后,而立之年的浦东早已“脱胎换骨”。 (篇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浦东开发开放的发令枪一旦吹响,开发建设者们便注定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时光一转眼到2020年,随着上海中心的建成,浦东绘就了上海新的天际线,也翻开了浦东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上海中心001号入驻者、身兼上海中心项目的顾问,宝库中国创始人柳费国目睹了“第一高楼”的设计建造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早在上海中心建设之前,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中心不仅是要创造浦东新高度;更要从陆家嘴、乃至浦东的整体功能、定位上有所突破。” 如今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一座超高层标志性建筑,而是成为一座垂直的城市;大量开放式的空间,让都市人可以漫步其中,融入这座城市地标。记者看到,在上海中心37楼、173米的高空中,有“空中园林”之称的半亩园,是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亭台草庐、假山流水、一草一木,都以明代园林方式展示。清代的瓦片、元代的石头、明代的帘子就在身边,和玻璃幕墙外的摩登都市相映成趣。在这座矗立于云端的江南园林,让人们感受到上海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能看到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馆藏,宝库艺术中心里有造价超过2500万元、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面积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更为神奇的是,在上海中心地下25米深的B5层,宝库1号可容纳3万个保管箱,堪称世界之最,填补了上海金融业态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为浦东最“深不可测”的地方。白领们的“网红打卡点”——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也在这里诞生。朵云书屋,让人们在“云上”享受阅读的静谧时光。 为了全身心投入上海中心的建设,家住浦西的柳费国租房子搬到浦东,后来被这里的创业激情所吸引,干脆买房成了浦东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目睹了浦东从荒芜到繁华的蜕变过程;当初金茂大厦建设就想造宝库的梦想,如今在上海中心终于实现了。许多人来这里珍藏自己最宝贵的物品,有人存放了邬达克当年设计房屋和长辈的书信;有人珍藏了用过的每一个手机、定期为它们充电、只为保留挚爱者的短信记录。”在他看来,浦东的发展不但要创造新传奇,也要唤醒、保留城市记忆,这都将成为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同是上海人的赵解平原本居住在闸北区,娶了“浦东娘子”后也搬到浦东生活。“当年我就劝周围朋友来浦东买房,因为这里真的是一块热土。热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他一天接待了11批来访者,包括政府部门、外国客商、作家、国外的记者等。“浦西一间房,浦东可以有一套大房子,多好!我所有的书和各种收藏的宝贝都有了安身之地。”在他家的书架上,有将近一半的书是关于浦东的。“当年我结婚时候,提早要把妻子的嫁妆运过来。但遇上公交车出故障抛锚,还要乘摆渡,上午7时出门,晚上9时半才把嫁妆接回家中。”如今,穿梭在浦江两岸一天几个来回也不稀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在1993年来过浦东,见到当时一行一层的房子,嘲讽浦东开发开放就像沙俄时代为女皇建造的“波将金村”(用布景遮蔽的茅草房)。在浦东开发开放若干年后,陆家嘴密集的摩天大楼、浦东经济的高速增长让老外们叹为观止。弗里德曼传记作家兰尼·艾本斯坦曾说:“我认为,如果弗里德曼还健在,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上海,包括整个中国,都证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 30年,在浦东不断“变高”“变强”的成长过程中,一度失去大都市光辉的上海,逐渐从全国经济建设“后卫”走向“前锋”。 (篇四) 三十年前的浦东,名不见经传;三十年后的浦东,名声大噪。一个全国1/8000面积的小地方,却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一个个发展奇迹在此诞生,小地方取得了“大成绩”。浦东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展示了磅礴的中国精神力量。我们年轻干部更应该在浦东发展中看到成长的力量,悟出干事创业的“真经”。 抢抓政策机遇,小地方释放“大红利”。如果将浦东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