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外寒内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雍肺证、肺气郁闭证二、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1、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 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5)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2、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3、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1~2L/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7)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 2.中药静脉给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肺俞穴、定喘穴、脾俞穴、膻中穴、天突穴)贴敷4-6小时。 2.中药离子导入(肺俞穴、定喘穴)各治疗30分钟。 3.雾化吸入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注意事项:①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②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4.振动排痰:可采用振动排痰机每日治疗2~4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事项:①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②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脊柱等部位。③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制叩击头罩,避免交叉感染。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膝下垫小枕,使腹肌放松。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幅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同时可配合缩唇呼气法,每天进行锻炼,时间由短到长,逐渐习惯于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 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4.注意事项:①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轻松,动作由慢而快。②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急,要长期坚持锻练。③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④呼吸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