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三类指标.doc
- 1 - 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三类指标 目 录 一、医院服务管理 (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二)优化门诊流程,落实便民措施 (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四)改善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五)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 (六)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投诉管理 二、患者安全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三)医疗技术管理 (四)临床路径管理与持续改进 (五)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六)门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七)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八)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2 - (九)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一)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二)传染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三)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五)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六)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七)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八)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一)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二)临床营养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三)医用氧舱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四)放射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五)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六)病历(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四、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一)整体护理与护理管理组织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三)临床护理管理 (四)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 五、综合管理 (一)应急管理 (二)信息与图书管理 (三)财务与价格管理 (四)后勤保障管理 (五)医学装备管理- 3 - 一、改进医院服务管理 (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编号 评审内容 检查要点 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 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和 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 预约。 (1)医院至少有2种以上形式的预约服务; (2)门诊实行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3)有完善的出院复诊患者、慢性病患者预约服务管理,登记资料完整; (4)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均实行预约服务。 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 范,有可操作流程,提高 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1)有明确管理部门负责预约管理工作; (2)有专人负责预约具体工作; (3)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 (4) 有患者方便获取的门诊和预约服务公开的医疗信息; (5)有规范出诊医师管理措施,特殊情况变动出诊时间应提前公告; (6) 不断提高预约就诊比例; (7) 医务人员熟知预约诊疗制度与规范; (8) 有计算机预约管理平台并有定期分析、持续改进记录。 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 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 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 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1)医院绩效考评和分配方案与门诊服务质量密切挂钩; (2)有具体落实上述方案的案例; (3)医院开放假节日门诊,实行无休日门诊; (4)医院开放夜间门诊。 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 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1) 有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预约双向转诊服务; (2) 有基层医疗机构预约转诊实例登记; (3) 预约转诊有全面病情资料介绍或信息传输; (4) 有信息系统支持合作事项,定期进行总结提高。 (二)优化门诊流程,落实便民措施 编号 评审内容 检查要点 优化门诊布局结构, 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 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1) 门诊流程合理、有序、连贯、便捷; (2) 有门诊管理制度并落实; (3) 有各种便民措施; (4) 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5) 门诊重点部位有服务人员或建立流动服务岗位,保障门诊诊疗的连贯性; (6) 有“一卡通”信息支持系统,减少就医环节,实行诊室直接挂号、缴费或自助挂号、缴费等服务。 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 人员按时出诊。提供咨询 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1) 有多种形式的方便患者获取的医疗公开信息; (2) 医务人员按时出诊,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有替代方案并及时告知患者; (3) 有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4) 医务人员完成本岗位诊疗工作后能主动指导患者进入下一环节; (4) 有定期出诊情况分析报告和持续改进措施。- 4 - 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 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 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 合。 (1) 有门诊流量实时监测手段; (2) 有可行的调配医疗资源方案; (3) 有门诊与医技科室协调机制; (4) 门诊满足患者需要,无因医院原因出现退号现象; (5) 普通医技检查能满足门诊需要,当日完成检查和报告。 (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编号 评审内容 检查要点 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 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 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 准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1) 有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急诊人力资源配置; (2) 有急诊专业人员专业培训与准入相关制度并落实; (3) 有根据指南要求标准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合理摆放,有序管理,设备完好率100%; (4) 急诊实行24小时开放; (5) 有大规模紧急救援人力调配相关预案; (6) 经过专业培训的固定的急诊医护人员占75%以上; (7) 有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急诊工作。 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挂 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 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 度。 (1) 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 (2) 有急诊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协调机制; (3) 有急诊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 (4) 转送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 (5) 有完整的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以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开展质量评价; (6) 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实现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 的对接,急诊能够事先获取转诊患者信息,提高抢救效率。 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 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 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1) 有急诊检诊、分诊制度并落实; (2) 有明确的医疗区和支持区; (3) 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急危重症即时进入抢救室救治;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 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 ,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 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 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 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 就诊后付费,保障患者获 得连贯医疗服务。 (1) 有分区救治,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抢救绿色通道; (2) 有急诊及时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