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史料分析题
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3)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2、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答:商鞅 秦国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答:实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 地主阶级 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1)这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答: 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答:铁器 (3)当时在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情况? 答: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派? 答: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击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从而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秦的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巩固大统一局面的?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封国的势力,解除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2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同时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7、阅读下列材料: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由“商鞅变法”所致。 (2)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 不正确。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它使秦过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朝迅速灭亡,主要是亲的暴政所致。它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8、列举材料一中三个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①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②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③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材料二:毛玠语太祖(曹操)曰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 ① ② ③ 材料三:“设使国家无有孤(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三国志注》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兵打败曹操,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经济上,曹操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 ⑶结合材料三谈谈曹操统一北方的意义。(3分) 曹操统一北方符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的愿望;有利于北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与发展。 10、阅读下面的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请回答:⑴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11.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可以获取很多有效信息,有助于探究重要的历史现象,请识读以下两幅历史地图,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⑴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 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⑵《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问,图二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⑶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 ⑷请给两幅历史地图中反映的移民现象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命名,填入右图的标注中,并在地图上画出移民示意图。(4分) ⑸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移民国家(如美国)或移民城市(如深圳),请说说移民对这些国家或城市的积极作用。 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