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 手指(教案)
22 手 指 教学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重点)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重点) 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难点) 5.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业质量评估”。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师备课 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教师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 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边听朗读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③同学扮演手指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④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 记,举例运用。 ⑤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拇(mǔ)指 搔(sāo) 痒(yǎnɡ) 秽(huì)物 轧(yà)伤 拧(nǐnɡ) 螺(luó)丝 纽(niǔ) 扣(kòu) 相貌(mào) 周仓(cānɡ) 渺(miǎo)小 享(xiǎnɡ)乐 附庸(yōnɡ) 爱憎(zēnɡ) 按弦(xián) 揿(qìn)电铃 窈(yǎo) 窕(tiǎo) ◆需注意的字音:“痒”“仓”“憎”等是后鼻音的字; ◆需注意的字形:“搔”的右上部是“叉”,不要写成“又”;“仓”的下部是“”,不要写成“巳”。 ◆形近字示例: 纽(纽扣)——扭(扭动)——钮(电钮) 憎(憎恨)——赠(赠送)——增(增加) (2)理解重点词语。 [姿态]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窈窕] (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秽物] 肮脏的东西。 [堂皇] 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扶衬] 扶助,衬托。 [养尊处优] 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下的优裕环境。 [附庸] 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只能依附其他几根手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文章的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结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并阐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群的全体就如同五根手指,团结在一起才有力量。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划分了层次并归纳了段落大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各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手指,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学业质量评估”,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_______;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 写________,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做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 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