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猪冬春季节多发病的防治
猪冬春季节(jìjié)多发病的防治 连云港市畜牧(xùmù)兽医站 朱道荣 第一页,共二十六页。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冬春季节是一年中猪病发病率最高的时期,这与气候和环境 (huánjìng) 特点有密切关系,主要是: (1) 气温降低且变化剧烈,寒流及雨雪频频侵袭形成寒冷应激,大环境对猪 的健康产生直接危害; (2) 猪舍内保温不足,通风不良,供氧不足,有害气体增加,致使猪抗病力下降 ,尤其对猪呼吸器官损害严重; (3) 通风与保温矛盾突出,且难以控制和解决,往往成为猪发病的主要诱因 ; (4)低温环境更适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多风、风速大及风向多变等可促 使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5)用药物或物理(wùlǐ)方法实施消毒的难度加大,消毒效果明显降低; (6)寒冷的气候影响,饲养管理人员疏懒,日常管理操作不到位。 第二页,共二十六页。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一、猪瘟(zhū wēn) 第三页,共二十六页。第三页,共二十六页。 猪瘟是猪的一高度染性的染病,是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染病。近二三十年,猪瘟由去的典型性非典型的和性猪瘟主,猪瘟的和防制种传传传过转为温为这给诊断(fánɡ zhì)了新的。带来难题 第四页,共二十六页。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 一 ) 流行 (liúxíng) 特点 (1) 只发生于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而且流行广泛; (2) 感染(gǎnrǎn)后还未表现临床症状时已可向外排毒,耐过猪在一二 个月后甚至终生仍可带毒、排毒,引起健康猪感染(gǎnrǎn)发病; (3) 近些年典型性猪瘟大为减少,主要发生的是非典型性的 温和性猪瘟; (4) 以零星散发为主,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发病加 重; (5) 用疫苗免疫后猪仍有发病。 第五页,共二十六页。第五页,共二十六页。 ( 二 ) 临床 (lín chuánɡ) 症状 (1) 典型性猪瘟:多见于未用猪瘟疫苗免疫的猪和猪群。急 性型体温 41--42℃,滞留不退,病程可持续 1--2 周,嗜 睡、怕冷、有眼屎、包皮积尿、便秘及腹泻交替,皮肤上 有小的圆形出血点。慢性型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 卧,行走无力,后躯摇摆(yáobǎi),便秘腹泻交替,皮肤上 有小出血点及出血斑,耳朵、尾巴干性坏死,病程可达 1 “个月以上,形成 僵猪。 第六页,共二十六页。第六页,共二十六页。 (2) 非典型性猪瘟:母猪出现(chūxiàn)不孕、流产、产死胎或产 木乃伊胎儿。新生胎儿衰弱,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陆 续死亡。猪体内长期带有猪瘟病毒,持续向外排毒,或用疫 “ 苗免疫,不产生抗体,增重缓慢或形成 僵猪。 第七页,共二十六页。第七页,共二十六页。 ( 三 ) 诊断 (zhěnduàn) 典型性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biànhuà) 做出诊断。非典型性猪瘟需依靠实验室诊断和动物试验才能确诊。 第八页,共二十六页。第八页,共二十六页。 ( 四 ) 防制 (fánɡ zhì) 措施 (1)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猪圈空出后用 2%--5% 苛性钠或 20% 热石灰乳涂白消毒。粪尿要定点堆积发酵,病死猪要做 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2) 使用的疫苗要合格,要选用猪瘟(zhū wēn)单苗,并从出厂到使用 时全程冷藏贮运;稀释后 4 小时不要再用。每注射1头猪应换1个 经煮沸消毒的针头。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3) 一般地区在猪 25 日龄及 65 日龄左右各免疫 1 次,每次 注射疫苗 4 头份。繁殖母猪在配种前 15 天或在仔猪断奶时 注射疫苗 4 头份;配种或怀孕期不要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 每年注射 2 次猪瘟疫苗,均为 4 头份。在一个(yī ɡè)猪场内, 猪瘟的免疫注射应达到头头不漏。 (4) 猪瘟发生较重地区,对仔猪可用乳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 注射猪瘟疫苗 2 头份,过 1--2 小时才让仔猪吃奶。乳前免疫后应 在猪 35 日龄和 70 日龄时再各注射 4 头份猪瘟疫苗1次。 (5) 为提高免疫效果,可使用猪瘟牛体反应疫苗或猪瘟淋脾疫 苗。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猪染性胃炎是猪的一高度接性道染病,病急、播传肠种触肠传发传(chuánbō)快,目前病在我普遍存在,病逐年升高,可引起该国发数并7--10 日以的仔猪近于龄内100% 死亡,成冬春季的一危害重的猪病。为节种严 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 一 ) 流行 (liúxíng) 特点 (1) 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 (2)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对其他动物无易感性 。 (3) 在猪群中传播迅速,数天内可传遍全场及周边猪场 。 (4) 新疫区常呈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老疫区呈 地方(dìfāng)流行或间歇性地方(dìfāng)流行,又称常在型猪 传染性胃肠炎,发病率低,症状较轻。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 二 ) 临床 (lín chuánɡ) 症状 哺乳(bǔ rǔ)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急剧水样腹泻,粪便 为黄绿色或灰色,有时呈白色,并含凝乳块,气味 恶臭。 体温在病初升高,腹泻后迅速下降。病猪迅速产生 严重脱水,体重明显下降,被毛粗乱,出现口渴症 状。在发病 2--7 天内,多数或全部仔猪死亡;日龄 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 3 周龄以上仔猪死 “亡率低,耐过不死的仔猪发育不良,有的成为 僵猪 。 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较轻,只有1天至数天 的减食、腹泻,个别猪有时出现呕吐、水样腹泻,呈 喷射状,粪水呈黄绿或灰白色。泌乳母猪泌乳量减少 或停止。育肥猪及成年猪发病后 1 周内好转(hǎozhuǎn)康 复,极少死亡,发病后体温一般正常或略低。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 三 ) 诊断 (zhěnduàn) 根据发生(fāshēng)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先呕吐后水 样腹泻, 10 日龄内仔猪高死亡率等特点,可作出初步 诊断。确诊可用实验室方法。但在诊断中应注意与猪 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鉴别和 混合发病。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 四 ) 防制 (fánɡ zhì) 措施 (1) 免疫: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于妊娠母猪产前 20--30 天免疫 1 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于产前 7 天再用疫苗免疫 1 次。新发病区对育成猪也应进行免疫 接种。 (2) 药物治疗:口服抗菌药物如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 、黄连素、高锰酸钾(ɡāo měnɡ suān jiǎ)等,可防止继发感染 ,减轻症状。腹泻严重时给收敛性药物,如次硝酸铋矽 碳银等;为减轻因剧烈腹泻引起严重脱水,还可注射适 量的阿托品。。 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3) 补水 : 应首选口服补液盐 ( 配方(pèi fāng)为氯化钠 3.5 克,碳酸氢钠 2.5 克,氯化钾 1.5 克,葡萄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