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2—2023年)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2—2023年)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2—2023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办好公允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2—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稳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穿、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建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凑、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沛、评价更加科学。 ——职业教育发展制度根本健全,职业学校层次结构合理,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渠道,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投入运行。 ——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协同、地方落实主责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更加顺畅,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职责清楚、同向发力,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更加稳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楚,专业设置和人才供应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根本达标,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 (三)根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创新发展高地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地方主责,协同推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加强计划执行的过程管理、检查验收和结果应用,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取得实效。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出工作。推进梦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加强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 2.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加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构建省校两级培训体系,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通道,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中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办好中职学校班主任业务能力比赛。激励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工程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2023年,培育200所左右“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遴选100个左右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100个左右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依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高职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依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中职学校要加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实施职业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方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爱好、终生受益、表达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持续开展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企业德育教育资源,激励引导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到2023年,培训100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遴选100个左右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分级培育遴选1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0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1000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二)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4.加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系统设计中职考试招生方法,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核查中职学校根本办学条件,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结合实际,激励各地将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资源统一纳入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调配使用,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原则上至少建好办好1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职学校。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摸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加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