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材料二目录
学习参考材料(二) 目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 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错误!未 定义书签。 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错误!未定义书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让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明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 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 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 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 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 推广、转化工作。本刊特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委员王巍撰文介绍考古工作者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从史前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的发展变化、底层民众的社会地位变化、社会的阶层分化等方面揭开中华 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书写中华民族五千年“家谱”,并进而提出判断进入文 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以期对推进相关研究与探讨有所助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 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 为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40多年的老考古人,我深感光 荣和振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 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 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结合自身的学术历程和研究心路,特别是参与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的切身感受,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中,自觉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研究,是取得丰硕成果、逐步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神 秘面纱的一把钥匙。 文明起源是国际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为之努力,取 得了丰硕成果。在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20世纪50年 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就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他坚持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的发展入手,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 “农业革命” “新石器革命” “城市革命”等一系列理论,在世界文明起源研 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仍 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多研究古代社会的考古学家,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虽 未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但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往往运用或借鉴了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践也证明,无论时 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 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关于这一点,我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中有 很深的体会。 20年前,我接受科技部的委托,开始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制定工程 技术路线开始,我们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 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收获。 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课题。中华文明是四大原生文 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究竟有多长的历 史?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是历史真实,还是只是传说或神话?文明起源、形成 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导致这一过程的背景、原因、内在机制是什么?这 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课题,也是涉及续写中华文明家谱的重 要工作,对于每个中国人、每位炎黄子孙来说,都是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这 一课题牵扯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研究文明起源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运用社会有机体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史前时期的社会变化 社会有机体思想最早源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法国哲学家、社会 学之父孔德以及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借鉴达尔文的理论,提出社会机体与生物机 体一样,由营养系统、循环系统、调节系统等系统组织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 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社区是社会的器官,各项组织各司其 职、相互协调,使社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社会有机体思想符合辩证唯物主 义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 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范畴,即人类生活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 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社会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 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 关系等。各种因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表现出一 定的秩序,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是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发展变化机制和运行 规律的前提,对于我们通过考古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开展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受国外学术界判断进入文明社 会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观点的影响,相关研究往往把三种要素区分 开来,分别追溯各个要素的起源当作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文明起源 就是追溯最早的文字符号、最早生产的小件铜器工具或武器、最早的城堡出现 在何时何地。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了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本来属于一个文 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似乎互不相干的个体。 我们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体观,把社会看作 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各个方面都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多角度、 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即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文明起源形成 发展进行考察,尤其注重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社会整体观的运用,还体现在研究视野的拓展,即运用全球史理念开展研 究。就是把世界的人类文明看成一个整体,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都是这一整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放在全球的范围中去考察。一是 注意考察中华文明与境外其他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彼此对文化因素的吸收 与借鉴。二是注意人类文明中不同古老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道路的比较。通过不 同文明之间异同的研究,探讨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道路,并探索内在规律。同 理,研究我国某一区域的文明化进程,也要把它放在中国的范围,从全国的视 野、从该区域的文明化进程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去考察。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把对生产力的全面考察作为 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究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 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 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 明。恩格斯还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 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