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国化研究论纲(大学素质教育讲座)
佛教中国化研究论纲 主讲人: 易法建 教授 博导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一)中国化解说 1.“ 化”为何义? 化: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原有事物在新的背景、新的条件和新的语境下发生变化或者转化。 “ 化,易也。”——《玉篇》 “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黄帝内经》” “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内经知要》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一)中国化解说 1.“ 化”为何义? “ 化”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一个事物本身形态转换的意思,指某个事物从一种形态开始向另外 一种形态转换; 第二个含义是变化的意思,即一个事物开始向另外一个事物转化; 第三个含义是“融化”的意思,就是说某个事物(A)在性质上与另外一个事物 (B)的性质发生了融合,从而变成了既有A事物性质的因素,同时又有B事物 因素的新的事物(C)。“融化”是“化”的双方互相扬弃。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一)中国化解说 1.“ 化”为何义? “ 化”者三义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也有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变化”。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变化是常态。 其次,这个变化常常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变化要经历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传递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后,“化”是有条件的,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其所处的具体条件而变 化的。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一)中国化解说 1.“ 化”为何义? 通过对“化”字的分析,得到两点启发: 第一,“影响”不等于“化”。 “影响”不过是“化”的前提,而“化”才 是“影响”的结果。没有“影响”根本谈不到“化”;而没有“化”的“影 响”也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同时,“影响”对被影响者来说,一般而言是 被动进行的,而“化”则是被影响者出于自身需要的一种主动选择。 第二,“化”与“互化”的辩证关系问题。以往在谈到“化”的时候,人们的潜 意识中总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化”,是单向度的“化”。但真正的“化”其实 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一种东西去“化”另一种东西的同 时,其本身也在被“化”。既“化”了他者,又“化”了自己。当我们这样理 解“化”的时候,就会对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2. 中国何谓? 在“中国化”概念中使用的“中国”,和我们在一般的、泛指意义上的“中 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如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或者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抽象符号意义上的“中 国”。 这里所使用的“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能指符号。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2. 中国何谓? 首先,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中国”,即当下处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之中 的“中国”。如果从时间范畴上说,指的是从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 会主义社会,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百多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 其次,这里使用的“中国”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概念,是个与时俱进 的概念。 再次,这里所使用的“中国”又是强调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中国”概念。“中 国”是个综合性的复杂构成,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其中有些 自然的和历史的东西是很难用“中国化”的理论去说明的。因为只有精神性和文 化性的东西,才能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与其融合。因此,精神文化中的“中 国”才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所谓精神文化的“中国”,主要指中国人独特的思 维方式、精神指向、核心价值观乃至人生态度等等。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2. 中国何谓? 由此可见,“中国化”的概念主要是由“变化”和“融化”的观念与现当代中国 的思想文化发展变迁、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紧密联系的一个特指概念。 而“中国化”进程,本质就是在近百年来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形势下,引 进外来先进的文化思想并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中国 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假如没有对“化”和“中国”的这种理解,所谓“中国化”就是一句空话。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3 、中国化的内涵与本质 ( 1 )中国化的内涵 “ 中国化”与“中国特色”辨析 所谓“特色”,主要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也有人说,特色是 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与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 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故,简单地说,所谓“中国特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 中国化”与“中国特色”辨析 “ 中国特色”的“核心特征”: 一是符合中国国情,即与近现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紧密联系; 二是先进的理论指导,即不断地以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 实践并行; 三是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即具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意识和 高昂向上不断追求美好的理想世界的进取精神。因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各种艰难险阻,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和 危机意识。但同时,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又使得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昂扬 向上的精神追求。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 中国化”与“中国特色”辨析 “ 中国特色”的三大特征又受到两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与中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相一致; 一是与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与审美精神相契合。 外来文化若不能同中国的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不能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和审 美特点相结合,那么,所谓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必定 是相当抽象空洞、没有力量的。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 中国化”与“中国特色”辨析 按逻辑关系而言,“中国特色”首先是受到“中国立场”和“中国属性”决定 的。没有“中国立场”,就没有“中国属性”,也就谈不到“中国特色”,亦 即“中国化”。 “ 中国立场”:主要指的是“根本立场”,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是顺 应历史发展要求,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立场,也 是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立场。所以 这个立场又是和中国的“是非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化、宗教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 “ 中国化”与“中国特色”辨析 “ 中国属性”:“中国属性”包含着中国特有的“思维属性”“价值属 性”和“审美属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的“思维属性”来自阴阳为本的变化学说,在这种思维中强调的是矛盾的 联系与转化,强调的是“中庸”,是“和”;而西方思维强调的是“逻各斯中心 主义”的“二元对立”,强调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文化的“价值属性”是天人合一、精神自省、集体关联和自强不息的进步 观;而西方“价值属性”的内涵是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个性解放和进化论 的进步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是以“诗言志”“文以载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