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的变革,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分化和重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于社会道德的缺失以及我们大学生德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大力创新并及时转变新时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理念,因此,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随着整个社会失信状况的揭露逐渐浮出水面。本文客观剖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诚信缺失的误区,从而促进其良好德性的健康培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研究 诚信是立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研究,是新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输出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切实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是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诚信缺乏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学习、经济活动、求职就业等方面,这些不仅对大学生本身成才不利,也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及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最终危害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第一,学习诚信缺失。学习诚信缺失表现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重视,平时参加活动过多,导致没有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只好匆匆抄袭他人作业完成任务。恶性循环,到了考试前担心考试不通过,心里害怕就发生了作弊的行为。由于现在高校学生很少花时间去阅读书籍,从而导致写论文前胸中无墨,就只有大量引用别人的资料,或者是东拼西凑或者网络上剽窃他人的文章。 第二,经济诚信缺失。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现在高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为的是让他们能够顺利入学,获得减免学费或者是晚交学费的机会,但是令人伤神的是很多非困难生利用人际关系等渠道非正常入学,这就造成了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不信任问题,也使对学生的帮助无法扩大。也使那些真正的困难生无法受到应该有的帮助,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采取的无担保的政府助学工程。它是以大学生如期还款为前提的。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不讲信用,毕业后杳无音信,到期贷款不还,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为骗取贷款,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 第三,交往诚信缺失。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50%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以上可看出高校人际关系的冷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忧郁,缺乏责任意识,容易引发心里疾病,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四,就业诚信缺失。大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不少在推荐表上大做文章,不仅伪造各种荣誉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验,有的甚至篡改学习成绩,以充实自己的求职材料,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三好学生,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让人哭笑不得。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主体多元化,这些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但是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一些人唯利是图,为一己之利而放弃做人的根本原则,见利忘义。诚信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自由发展,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价值观也被引入到国内,这无疑加强了国人的自私意识。事事强调个体利益的重要性,抹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轻视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这一定程度上也诚信思想的衰微。同时法制不健全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弱化。 第二,学校因素。基础教育过分偏重升学率,高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是理论重于实践,重视灌输轻于引导。不少高校开设的诚信课程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致,诚信教育内容过分滞后。目前,虽然在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大潮下,高校也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来说取得的成绩不令人满意。很多高校对诚信教育一直停留在流于形式的阶段。 第三,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非常宠爱,甚至达到“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这样的地步。由于父母忽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某些家长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等原因而导致孩子不诚信。 第四,个人因素。当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等无一不在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大学生可以明辨是非,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又相对欠缺。 三、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第一,逐步完善社会诚信环境,构建社会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在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要加强社会诚信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对失信者或者 企业给予惩罚,对讲信用的典型给予褒扬和奖励。完善诚信道德的法律监督机制。重视政府诚信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诚信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其文明窗口的作用,如利用广播、宣传版、黑板报、壁报等,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宣誓与签名、演讲、讲故事、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发挥课程主渠道对诚信道德的教育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者是开设专门的诚信课程是让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诚信的好途径。同时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适应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倡导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变诚信思想的灌输为学生自觉的行动。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的情况,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的缺失,不能过分强调社会原因,推却自身的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一定要讲清诚信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诚信于社会”的良好习惯。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行证,它分为两部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