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 、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 、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 周以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 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Ⅱ型反应(细胞毒型) ((1 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 IgG、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Ⅱ型反应(细胞毒型) ((2 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RBC,WBC,PLT│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Ⅱ型反应(细胞毒型) ((3 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 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 天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型,可同时伴有皮 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 个月,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 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利福类 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吡嗪酰胺 1)肝损害:PZA 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 表现为肝肿大, 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 的代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 小时 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乙胺丁醇 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 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 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 敏性休克等。 4)其他副反应:关节痛,低钙血症,消化道反应,阿斯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链霉素链霉素 1)耳毒性:以前庭损害较多见,耳蜗损害较迟发生。表现为眩晕、运动失调、耳鸣、耳聋。 2)肾毒性:多见蛋白尿、管型尿、少数出现肾功能减退。 3)变态反应: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 等。 4)口唇、面或四肢麻木:与链霉素本身及所含杂质有关。 5)骨髓抑制: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6)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链霉素对神经肌肉机制正常者的阻滞作用不强,但在同时应用肌 肉松弛剂咸麻醉剂者,则可能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现象,表现为急剧出现的呼吸停顿。 7)其它反应:口炎、阴囊炎、腹泻、凝血酶时间延长。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卡那及丁卡卡那及丁卡 1)耳毒性:很少损害前庭器,主要损害耳蜗,听力减退,耳聋多为双侧,少数为永久性耳聋。 2)肾毒性:KM 应用早期即可出现,常持续存在,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3)过敏反应:嗜酸细胞增多多见,药物热、皮疹不常见,偶可见过敏性休克。 4)其他副反应 :KM 可暂时损害舌咽神经,表现为舌后1/3 味觉丧失,也有可能阻滞神经肌肉 接头,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卷曲霉素卷曲霉素 1)听神经损害:耳鸣,听力下降,耳聋,很少影响前庭功能。 2)肾毒性: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尿中白细胞增多、BUN、肌酐升高,肾损害为可逆性。 3)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碱中毒。 4)其他副反应:麻木,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皮疹,过敏性休克,神经 肌肉接头阻滞作用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对氨基水酸钠对氨基水酸钠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或灼热感,腹胀,腹泻,甚至胃溃疡及出血。 2)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剥脱性皮炎,流感样综合征,淋巴结肿大,过敏性肺炎,过敏性 休克,嗜酸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或类白血病反应,肺结核病灶周围炎等。 3)肝、肾损害: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严重可引起急性肝坏死。蛋白尿,腰痛,尿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