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
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 中国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 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 俑) 宗教雕塑 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陵墓雕塑 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存世的古 代陵墓石刻主要为南朝宋、齐、梁、陈及 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勋臣贵戚墓 的遗存。北魏、辽、金、西夏等朝代陵墓 遭严重破坏,仅有少量石刻遗留下来。南 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 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内 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制,并为明、 清两代所承袭。 这是一张有关陵墓石刻的团片 ,底座是一个似乌龟状的石刻( 龟驮),在古代,乌龟象征着长 寿和吉祥 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 好负重,就是龟。 宗教雕塑 主要保存于寺庙和石窟寺之内,由于寺庙毁损 严重,石窟寺雕塑便成为宗教雕塑遗存的主要代表。 以佛教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内容的造像。 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约于 3世纪传至中国。造窟风 气最盛的时期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重要石窟多以 皇室或勋臣贵戚雕造的大像为中心,由众多的窟、 龛、摩崖造像等,构成庞大的石窟群。每个窟内又 以立体雕塑本尊佛造像为中心,由弟子、菩萨(以后 增加天王、力士)组成群像,四壁布满浮雕或壁画, 形成浓厚的宗教氛围。由于造像和壁画、浮雕内容、 样式的差异,而形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 格。隋唐以后新开凿的石窟有彬县大佛寺、云门山 石窟、大足石窟,以及云南南诏国开凿的剑川石窟 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开凿了飞来峰石刻。 特点:面相丰满 肢体肥壮 神态温静 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根据时代的雕塑发展可分为7个时段 原始社会时期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宋、辽、金时期 元、明、清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 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发现于河南省密 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属距今7000余 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新石器时代的雕 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类动物形象,神话传 说的龙等神异形象也已出现。这类作品以 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 料的雕刻。 主要雕塑 动物雕塑大都是小型作品,表现对象是当时人们 所豢养的禽、畜和狩猎对象,以及神话性质的动物。 在长期接触中发展了人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有些作品 异常生动,如河姆渡文化的陶猪、湖北龙山文化的象、 狗、鸟、兽等小陶塑,都能概括而传神地表现出对象 的形体特征和活动情态。这类器物既注意实用的功能 ,又生动地表现了动物的不同神态,艺术性很高。如 陕西华县所出的陶鹰鼎,神态猛鸷,造型的体积感很 强。年代较晚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还出现了很 多玉石雕刻的鸟、龟、虎等动物形象作品。神话动物 龙的形象已多有发现,并有不同的造型特征。红山文 化的玉龙,被认为是由猪神化而形成的。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 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 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中,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 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 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 的人与兽。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虎食 人卣、象尊、豕尊。等。西周以后,风格趋于写实,现 实的、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长。出现刖刑奴隶守门鬲、鸭 尊、驹尊等作品。春秋、战国时期,转向于繁缛华美, 追求装饰性,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陕西兴平出土的 犀尊则表现了高超的写实技巧。还有一些青铜作品不是 礼器而是以人或动物形态制作的器物支架或底座、灯座、 车马器等,人与动物的动态得到了更为生动的表现。最 成功的作品有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所出的各种动态的人 型器座、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 代表作品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的6个钟铜人,均作武士装束,有彩 绘,为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装饰性雕 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妇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 玉人、玉人头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 题的珍贵资料。而各种禽、兽、虫、鱼的圆雕与浮雕则十分生 动,富有意趣。陕西宝鸡国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 表性作品。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铜器人形 器足,作裸体,也属于奴隶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 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的。 遗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国地区的漆绘木俑,以及镇墓兽、鸟兽座 屏、虎座飞鸟等,还出现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时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青铜 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遗 存,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左上角是张西周时的玉凤,在古代,玉 可以说是比黄金,铜更值钱的物品,不仅 具有装饰价值,更显现了地位的高低,右 下角是两张六人钟铜人的图片,六人均作 武士装束,身配跨刀,显示了当时的繁荣 ,同时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的追求 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雕塑艺术空前兴盛。秦统一六国以后,曾 收缴天下兵器,聚于咸阳,销毁后铸成12个钟金人, 各重千石,最后一个存世近6个世纪,毁于前秦时期, 为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金属雕塑。1974年在陕西临 潼秦始皇陵以东发现的兵马俑雕塑群,共有7000余件, 与真人、马等大,分置于3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坑总面 积约为12600平方米,列置于其间的6000兵马俑以战车、 步卒相间排列为长方形军阵。秦俑雕塑群以巨大的体 量和数量、群体的组合、气宇轩昂的形象,造成震撼 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在人物和车马的塑造上表现出力 求模仿生活真实的倾向,发式、服装的很多细节表现 得非常具体,军士佩带的兵器用的是实物。塑造的基 本方法是模制与手塑相结合,入窑烧制后再加彩绘。 图片展示给我们的 是整个军队处于整 装待发之势,威武 雄壮的军阵,体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 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 代表作品 汉代各类材料制作的俑,对于现实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 反映。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舞乐杂伎陶俑群,手法自由, 神态生动。一些表现宫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庄矜持, 其对内在性情的刻画,是前所未有的。 西汉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动物石刻。作 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 种现实生活中的野兽和神怪的幻想动物形象,与大自然环境 结为一体,充溢着生命力。这些作品雕刻手法异常简练概括 ,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凿,便生动地呈现出不同动 物的神态,形式博大、雄浑。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 义和纪念碑的成分。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中的贮 贝器盖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饰,真实地表现了处于 奴隶制社会阶段的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 舞等活动,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 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营造石窟风 气以北魏为最盛。北朝营造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 南、甘肃等地区,南朝石窟则仅存南京栖霞山一处。主 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勋臣贵戚名义,动用国家资金 和营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