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方城博望王振忠结题报告书.doc
0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书课题名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KGHB053项目来源南阳市教育局报告内容1立项通知书2结题报告3研究方案4过程性材料5其它课题主持人王振忠课题组成员皮玉珍张慧敏李勇项目完成单位方城县博望镇实验小学结题时间2016年12月1目录1立项通知书(复印件)12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策略与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23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策略与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案124实验小学学生经典诵读情况调查问卷195博望镇实验小学学生经典诵读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216博望镇实验小学经典诵读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报告257“中华经典诵读”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记录31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施与阶段小结359浅谈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4010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4411“文未出口先有情”──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5012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521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5714部分“校本教材”精选6015相关证书982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报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实验小学王振忠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世界,“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地球愈发像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犹如两股洪流,强烈地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2国内背景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然而,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小让孩子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使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得到一定提高。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爱国情操,修心修志,热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综观国内国际形势,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二)研究现状述评3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早已蔚然成风。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还有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等等,真是数不尽数。这些研究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质养成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操的研究不太具体。因此,我们提出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课题。(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生从小诵读古典诗词,可以充分的吸纳和储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等都起到巨大的作用。课外阅读古诗词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本课题的提出能引起教师对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关注,加深教师对古诗词价值的认识,从而形成农村小学重视课外古诗词阅读的良好局面。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所谓“诵读”,是指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的读书活动,突出“诵读”的“熟”字,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强调积累与感悟,不对诗文和经典做过多的注释和说明。(二)所谓“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老子、庄子、论语等。(三)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课题不可能完全覆盖得了的,我们所要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三个方面的“有所提高”,即1、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使小学生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得到一定提高。3、在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4(四)所谓“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是指在学校日常